【杜鵑花節專區】探索志向——實驗室經驗談

 

作者:郭侑鑫


  本篇文章為2025臺大杜鵑花節 [1] 專文。透過訪談學長姐及教授、聽見不同生命的經驗,我們得以看見不一樣的生命科學系。


一、為什麼加入實驗室:探索與經驗累積的機會


  由學理走向學術,由知識走向應用。生命科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在高等教育的環境中,教授們會依據個人專業開設課程及實驗室,以達教學及學術並進的目標。


  實驗室的存在則提供了學生三大機會:適性探索、學術經驗累積以及應用所學。


  首先,大多數生科系學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較感興趣的領域。透過進入特定領域的實驗室,參與lab meeting、閱讀領域相關期刊論文、參與實驗過程等,我們可以對該領域有更清晰的圖像,並體認自身是否真正喜愛某特定領域,例如:第五刊的廷緯學長曾在大二時於中央研究院的真菌實驗室實習,然發現自己對真菌研究缺乏興趣後,轉而加入柯佳吟教授的實驗室,而透過魷魚表型資料的分析、觀察臺灣海域微塑膠環境等過程,因而發現自己對漁業科學熱愛。[2]


  同時,實驗室中能夠實作特定領域的研究技術,不少學長姐也會選擇撰寫專題研究或學士論文,從中獲得的學術經驗累積除了將來在申請研究所是加分的資歷外,也能再次讓我們思考學術研究是否會成為志業。


  最後,實驗室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學生將學理與學術連結,第二刊的皓芸學姐就提到:「我覺得(加入實驗室)最大的收穫是能夠真正把所學和實際的應用連結起來,例如實際操作DNA cloning的完整流程,或是前幾天剛學完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同一周的lab meeting就讀到相關的研究。」[3]


二、哪裡找實驗室:臺大的學術資源


  臺大生科系師資加上與生科院五所(植物科學研究所、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漁業科學研究所、生化科學研究所)的師資將愈90人,這意味著系上教授的實驗室更加多元;其中,臺大與中研院也有高度的合作關係,因此許多系上的學長姐亦會選擇詢問中研院的實驗室機會。憑藉生命科學的學理基礎,向外系的實驗室探索之機會也不在話下,例如:第一刊的陳亮學姐就曾加入獸醫系楊瑋誠教授的實驗室,進行鯨豚病理、生理、保育、噪音汙染等一系列研究。[4]


三、如何加入實驗室:主動出擊與實驗室博覽會


  愈加入實驗室,筆者建議可以先至生科系網站 [5] 或生科院網站 [6] 廣泛搜尋教授的專業,並進一步閱讀教授的學術作品,看看是否與自身方向吻合。當找到契合的教授後,那就寄出那封表達熱情與動機的信件吧,跟教授進一步談話或許更能了解實驗室的工作內容喔!

  另外,臺大生科系每年四月都會有大型的「實驗室博覽會」,屆時會邀請教授分享各自的實驗室領域及生態,像第三刊的姵文學姐便是在博覽會遇到陳賢明教授,她分享當時的情景:「看見老師的研究內容時,忽然間越看越有趣,跟老師聊天的最後,還問了能不能直接進實驗室內參觀,當然老師也是欣然答應了。」[7]

  實驗室選擇實在族繁不及備載,而內容與專精領域更是多樣,筆者難以在本文一一詳述。不過,經過本文總整的學長姐經驗,期許彼此都能在生命科學的學術研究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實驗室!當然,系報各文章中都會提及不同教授或學長姐的實驗室內容,不妨從中挖寶喔!


註釋

[2] 郭映妤. (2023). 〈什麼?魷魚哥哥的海上漂流記〉黃廷緯學長專訪. 《初生Primordial Soup》臺大生科系系報.
[3] 鄧皓芸. (2022). 實驗室經驗談:分細所陳俊豪老師實驗室. 《初生Primordial Soup》臺大生科系系報.
[4] 陳亮. (2022). 實驗室經驗談:鯨豚x獸醫系楊瑋誠老師. 《初生Primordial Soup》臺大生科系系報.
[7] 王姵文. (2023). 實驗室經驗談:植物科學研究所陳賢明實驗室. 《初生Primordial Soup》臺大生科系系報.


張貼留言

Post a Comment (0)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