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錄,教育路〉

作者:文羿

校稿:劉宇宸、陳奕叡、莊焙祺



2020年6月23日


    炙熱夏季,台北似悶燒的火爐,高溫蒸騰,緊張的汗水也隨之滴下。當榜單揭曉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終於進

入師培生的行列了。


    學習之路上,奠定我對生物的熱愛約莫是國一接觸自然的時候。那時覺得能在大自然做研究是件令人嚮往的事

,追尋生命的奧妙,然後把所見所聞傳授給下一代,這也是我想當生物老師的原因。我與人交流,時常扮演聆聽

的角色,給予回饋意見──如今我要成為訴說之人,清楚傳達我的想法與知識,開啟良性的師生互動循環,有問有

答,良師亦友、良友亦師。


    順利進入教育學程之後,我期許自己能學會很多教育上的方法。儘管課業繁重,但我樂意。當志向能與所學結合

,我想對於許多人是再羨慕不過的事情。而我正想好好把握此次機會,有幸修讀教育學程的同時,精進自己的生物

研究實力,替未來的夢想藍圖打好穩固基礎。


                                                                謹記


2020年10月17日


    噢!天啊!我這學期有22學分,我還有社團跟系隊要練習,我還有時間讀書嗎?除了痛苦的生物化學,這學期還

有教育心理學和教學原理要修,但感覺不難: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生學習時的心理活動過程,可以分為分析外在反應的行為學派、理解內在動機的認知學派,

以及重視學生主體性的人本學派。不同學派發展出來的學習理論也不同,像是行為學派透過讚美和獎品,正增強學

生的學習行為;認知學派藉由聯想與增強學習興趣,讓學生發展有意義的學習;人本學派則認為滿足學生的基本需

求及給予自主性,可使其能主動參與學習。


    教學原理則讓我了解到:授課模式並非只有老師講、學生聽,原來還有翻轉教室、探究式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和

小組遊戲合作的方式,完全顛覆我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求學經驗。從小到大我一直接受填鴨式教育,知識無端塞進腦

海,變成一場囫圇吞棗的比賽,只是比誰咀嚼出更多意思。為了讓下一代不再重蹈覆轍,這更奠定我為人師表絕不

採用填鴨教育的決心!可以吧?說到做到。




2021年 4月4日


    清明時節,整個台北罩著潮濕的水霧。我遊走在校園,沒有斷魂,但心裡仍不明白,為什麼我讀完別人論文寫出

來的摘要,在助教手中拿不到一丁點分數?


    教育社會學無疑是重挫我自信心的一門課。


    學期初,老師即分派組別,講解課程大綱,還有提醒這門課有多硬!當時天真的我不信邪,覺得負擔得來,毅然

決然奉陪到底。結果每個禮拜都要閱讀指定論文,按照格式寫出摘要,下次上課跟同學討論,回答老師提問;期末

還要結合所學,完成探究式報告:自己找出問題、設計問卷調查、自己驗證假設、自己產出結果--我才發現,這

堂課老師並不是主角,而是學生!學生需要主動學習知識:「衝突論」和「功能論」老師先不講,放進文章裡面讓

我們自行挖掘,下禮拜上課再來破題。〈誰是台大生?〉來自駱明慶教授的經典研究,老師也希望我們讀完論文,寫

出摘要,抓住問題意識和掌握核心概念。問題意識指的是作者想探討甚麼問題?為什麼要探討?背後的理論跟研究

缺口又是甚麼?核心概念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傳達的主要理念,譬如我們在〈誰是台大生?〉能掌握「父母社經地

位會影響子女教育程度」的概念。


    上完幾個禮拜後,我發現寫摘要跟寫散文不一樣。散文是知性角度,感性中夾雜著理性;寫摘要需要絕對的客觀

理性,像評審一樣緊緊抓著文章不放,不斷問為什麼?為什麼作者要寫這句話?這裡段落大意是甚麼?為什麼要用

這個研究方法?是不是有更好的研究方法?這裡段落銜接邏輯是否順暢?想到這我又崩潰了,當老師不斷讓每位學

生發表讀後感想與提出反思,腦袋空空的我,高速運轉後,一句話都吐不出來。經歷幾次震撼教育,我才驚覺,這

些輸出型能力在我的求學過程中不曾被完整教導過,寫摘要、評論文章、即時組織想法與交流、探究式報告等鮮少

被提及;高中生涯迎面而來的是文字、符號、語句、概念、定義、公式……這些輸入型知識早已在我腦海中練習千

萬遍,卻無法重新組織,轉化成有邏輯、有條理的論述。如今我已被深深教育,雖然是鐵血教育,但我仍然要前行

,仍然要學習。




2021年12月31日


    這次史懷哲營教案,我們這些師培生要轉變成老師,給坪林國中的學生們上課。自然科採取的模式是主題發想

〈 如果我有……〉,讓大家各自發揮創意,而我和另外一名朋友便想到了〈如果我有一塊土地〉。初次撰寫教案的

我,迫不及待與學生分享一大堆土壤知識,期盼他們可以收穫良多。當我正興高采烈地描繪教案,卻被議課的學

長當頭棒喝:「你覺得學生需要些什麼東西?他們想要學到什麼?」滿懷熱情卻被澆了一身冷水,不禁讓我反思坪

林國中老師的話:「我們這些教育者的身分必須放低,讓學生主動掌握學習的角色。」因此我反問自己,什麼才是

學生最想要知道的?他們對什麼感到興趣?學生的特性適合什麼課程安排?


    也許,自己將教案完整寫出來,固然厲害,但懂得去蕪存菁,才可能更上一層樓。因為上課只有短短50分鐘,

對老師來講不夠,對學生卻很漫長。如何在這段時間塞進剛剛好的知識點,以及留白,以因應突發狀況,讓學生

內化知識,相對高明許多。所以我將教案大幅刪減,留下兩個學生覺得最有興趣的知識點:土壤的性質、土壤組

成;再以此為基礎,設計戶外活動,讓學生帶著學習單,認識台大腳底下的土壤,將上課所學化為具體所見。


    「以樂趣為主旨,把老師角色放低。」這句話不斷提醒我,老師不過是比別人多學十年的學生而已;要如何轉

換角度考量,使授課切合學生痛點,學習得欲罷不能,便考驗化繁為簡的功力。當我理解少即是多的教育哲學,

達成「老師帶領少,學生思考多」的上課模式,我才能離專業的老師更進一步。




2023年8月12日 《給Deidre, Scott, Kate, Charlie, JJ》


    我永遠記得,那天從懷基特島搭船回來的航程。奧克蘭的雲很低很平,像是伸手就能碰到海面。海風彪悍,把

雲吹得飛快,像是穿越時光來到了今天。


    我著迷於紐西蘭人的生活步調,充滿悠閒氛圍。也許是不用上學的緣故,我有多餘時間探索奧克蘭的風景:懷

基特島的酒莊風情、德文港的細緻沙灘、美術藝廊的五光十色、戰爭博物館的前世今生、一樹山的民族衝突紀念

碑、伊甸死火山口的沉靜,這些地方都將成為我難忘的回憶。


  我還記得與你們一起下廚的時光,Deidre 手把手地教我,會關心我學校發生了甚麼事、幫我收衣服、晚餐時

分享彼此的瑣碎小事。雖然我無法每句話都予以回應,儘管我是一個慢熟的人,有時候靜靜地聽你們聊天,對我

而言就是最開心的時刻。與你們相遇,我很幸福!


  可以在這個寄宿家庭生活,體驗到人生諸多第一次:第一次喝酒臉紅、第一次做甜點搞砸、第一次在骰骰子

遊戲殺出重圍、第一次看世足賽喝采、第一次聽爵士樂癡迷、第一次上電視節目當觀眾。這些第一次的經驗,很

興奮也很獨特,就像人生中原本想達成的願望清單一一完成了,心中踏實的感覺。沒有多餘時間緬懷過去,耽溺

未來。我在城市街頭穿梭,捕捉黃昏光影,細聽海風呢喃,或幼稚地跟海鷗吵架,在暴雨中從山頭一路奔下去,

腳踩入浪沫、雨滴、枯葉、柔軟的細沙中。我猜想,要是這一刻永遠是下一刻,那該有多好?每每想起這些吉光

片羽,總能安慰我在台灣遇到的各種鳥事。這些在紐西蘭生活的精采扉頁,提醒我下次一定要再次踏上奧克蘭,

再次拜訪你們。


  最後我想再謝謝你們一次:謝謝你們願意對內向的人伸出援手,謝謝你們解決我跟JJ的矛盾──這隻狗勾最後

順利被我收服,謝謝你們讓我成為家裡的一份子。我會把這段經歷放在心裡一輩子,這是我愛你們的證明!




2023年9月28日


  終於!我終於從教育學程畢業了,大二、大三、大四歷經諸多課程洗禮,我知道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因應策略

;我了解課程發展與設計如何進行;我體會到教育方式的選擇其實是以哲學為依歸;我感受到學生的情緒與困擾

並選用合適策略輔導;我明白班級經營需要老師果斷處理,學生積極回應才能有效實踐。


  我參加史懷哲營實踐當老師的夢想。我也到福和國中、建國高中觀課且現場試教,好幾次觀察前輩、同儕上

課、好幾次將教案修修改改,聽取教訓以砥礪,汲取經驗以精進。最後我在國外教育見習之旅參訪紐西蘭的各式

學校,打開我對教育制度的視野,讓我體會到升學的多樣性;不用被成績綁架,不用擔心父母責罵,每個人都可

以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然後呢?我還可以做些什麼?我是一名合格的專業老師了嗎?只要通過教師資格考、到學校現場實習半年、

當兵四個月、碩班畢業這些條件,我就能參加教師甄試,順利考取正式老師,開啟我的教師生涯了嗎?


  我,仍在學習嗎?


  學習如何成為一名老師,那些我教不會又學不來的事,是否依然還在?學習為自己的人生做主,每個分叉點

是絆腳石或里程碑,自由是成為大人的代價嗎?學習專業的生物知識,嘗試在學者的挖掘鑽研與教者的深入淺出

中切換,我迷失了嗎?


  老師對我而言是什麼?


  思索至今,我依舊沒有答案,我還在尋找,似乎不想肯定目前就是一切。這是一段漫漫長路,以後也是,但

我仍然要前行,仍然要學習。





編按:
有意瞭解或修習教育學程的同學們可參考以下網站:

也可以閱讀我們第四刊的人物專訪喔!


張貼留言

Post a Comment (0)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