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經驗談:分細所陳俊豪老師實驗室

 Mating Behavior 的神經機制與發育

分細所-陳俊豪老師


  嗨大家好!我是生科二的鄧皓芸,熱愛神經生物學,但 CRISPR 的研究歷史是把我推向研究之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一下學期的某個下午,我看到導生群組中出現一則訊息:「我們實驗室最近有一個很適合大學生做的新計畫,想請大家幫忙傳遞這個訊息給正在找實驗室的朋友或學長姐!」


  在這之前,我早就已經有進入實驗室學習的想法,也曾經約過幾個老師聊天,這次發出訊息的俊豪老師也在我感興趣的名單當中,所以我看到了這則訊息之後,決定立刻寫一封信向老師表達我的意願和熱情。這封信我寫了兩個小時。


IMG_7757.JPG


  俊豪老師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秀麗隱桿線蟲(C. elegans)的 mating behavior ,以其為主軸發展出三個大方向:mating behavior的神經機制、相關的神經發育、及 mating recognition 。然而我的專題和神經沒什麼關係,是研究可以利用藍光調控基因轉錄的小工具。前兩、三周先學習基本技能,每周我會花三天的時間去實驗室,每天2~3個小時,努力讓自己不要成為實驗室的路障,等到學得差不多可以開始獨立研究後,就不會在固定的時間去實驗室,而是自己安排進度、利用瑣碎的時間做實驗,並且固定參加 lab meeting 。



C. elegans. coelomocytes are labelled with RFP


  這個學期我只選了18學分的課,空出的時間全都拿來做專題。分生實驗有很多需要等待的步驟,我通常會挑上課前半小時做前置作業,這樣就可以在兩小時的課過後回來收成品,再繼續下一個步驟。考試期間會減少一點去實驗室的時間,給自己排一些相對簡單的實驗,除了維持手感和進度之外,也可以作為埋頭苦讀之間的調劑。


  目前為止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能夠真正把所學和實際的應用連結起來,例如實際操作 DNA cloning 的完整流程,或是前幾天剛學完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同一周的 lab meeting 就讀到相關的研究。在 lab meeting 當中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比如做研究的邏輯、可信度、數據整理和呈現方式、學長姐們報告的措辭、 PPT 排版等等,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細節,這些是我最初沒有預期但是收穫良多地方。但我下次會努力不要在 meeting 上睡著的。




張貼留言

Post a Comment (0)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