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郭映妤
採訪:張翰彧、郭映妤
黃廷緯,臺大生命科學系大三,目前在臺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柯佳吟老師與生物多樣性中心王慧瑜老師的實驗室進行研究。他投入的漁業科學研究是大家較陌生的分支,是什麼樣的探索過程讓廷緯決定嘗試在漁業科學耕耘,發掘其中的奧妙呢?
開始嘗試,先發散後收斂的探索
大二暑假,廷緯覺得真菌研究是個有趣的領域,於是跟同學一起在中央研究院的真菌實驗室實習。廷緯每天四處奔走,採集各種菌類並以顯微鏡觀察產孢構造。「經過一個月後,我發現這樣的生活我提不起勁。」發現自己對真菌研究缺乏興趣後,廷緯決定離開中研院的真菌實驗室,尋找新的可能性,繼續他探索的道路。
除了實際嘗試外,廷緯認為修課也有助於找到自己所愛的領域。「水產概論」廣而淺的介紹漁業科學,激起廷緯的好奇心;接著他修習柯佳吟副教授開設,名為「魷魚遊戲」的課程。在課堂上,他們學習阿根廷魷魚的生活史並解剖它,並進一步了解魷魚捕撈行業的運作模式,這些內容讓廷緯更深入地認識漁業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廷緯在大一時因疫情遭遇停課,閒來無事的他開始四處接觸新知識,讀過工程數學後接觸到統計學,發現統計學很有趣。上完開放式課程後廷緯迫不及待想應用所學,但生科系的課程中卻鮮少機會可以應用許多複雜的統計方法。不過他修習完「魷魚遊戲」後,發現在柯佳吟老師的實驗室不只能嘗試他想應用的統計方法,還可以滿足他對漁業科學的好奇,於是他便在柯老師的實驗室開始第二段探索旅程,而這段旅程奠定了他在漁業科學的研究探索之路。
累積實務經驗,反覆操練與思考
廷緯在柯佳吟老師實驗室完成與台灣周遭海域吻仔魚有關的大專生計畫,執行計畫的期間他測量吻仔魚的體長並分析,也透過分析資料庫中的數據來訓練統計能力,滿足廷緯想應用知識的需求。現在廷緯在柯佳吟老師實驗室負責分析魷魚的表型資料,蒐集魷魚的體長、體重、性腺重量等數值,應用在學長姊的研究數據中,也增加自己手上的數據量(Fig 1. & Fig 2.)。此外,因為統計上的需求,廷緯還學習了R語言,「有如神助」是廷緯在學習R語言的感想。這項工具拓展他的應用能力,為他未來的研究多鋪了一段路,也製造更多可能性。
廷緯對漁業科學研究越來越有興趣,除了在柯佳吟老師的實驗室參與研究工作,他繼續修課拓展自己的視野。在大三上時廷緯修習了王慧瑜老師開設的漁業族群生態學,大三寒假便加入王老師的實驗室分析白帶魚,繼續磨練自己的R語言與統計能力;他也跟著柯佳吟老師出海研究,抓捕各種浮游生物跟小魚,並觀察分析臺灣海域的微塑膠環境。廷緯在提起這一切時雖然言簡意賅、輕描淡寫,但這些研究內容都是廷緯花費大量時間與勞力累積出的成果,同時他做研究的技巧隨之成熟,思維能力受到鍛鍊,「我花了好幾個禮拜想出對一個現象的解釋,老師馬上就提出破綻要我再回去想想」這樣的訓練跟投入讓廷緯對自己在做的事情越來越有想法。
現在的廷緯正在著手寫學士論文。結合過往的經驗與數據,廷緯分析並整理資料點,繪製可以清楚表達含意的圖,並嘗試解釋他觀察的現象。撰寫學士論文往往需要反覆修改、也要與老師來回討論,提及這些看似繁瑣的過程,廷緯臉上露出雀躍的神情。對他而言,論文的進展跟寫論文時的腦力激盪可以使他更有動力。廷緯近期仍在慢慢摸索如何寫好論文,也意識到寫論文跟平常的實驗報告存在很大一段差距。這大概是為什麼大家總說實際探索十分重要,因為實際應用所學往往有更多挑戰,同時有更多值得學習之處等待我們去挖掘。
除了研究與修課,廷緯最近發現他需要釐清線性代數中一些重要的觀念以輔助他在統計學的學習,因此開始加強這方面的知識,同時他也因為學習程式需要增強英文能力以接觸更多自學管道,而開始每天的英文讀書計畫。由上述種種可見,廷緯是個行動者,認為什麼值得嘗試就去試試看,因為熱情而充滿動力,他沒有考慮太多後果,也不考慮成功與否,更不在乎是否有利可圖,在探索的過程中他不斷成長,也漸漸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嚮。
不停摸索,起頭並使其不斷延伸
如果你還在生涯發展的路上徬徨,廷緯想給你的建議是:「要找喜歡的東西需要先摸索過很多事情。」這番話話帶出他的率性與腳踏實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唯有躬行實踐才能找到心中那熾熱燃燒的火焰。
在探索的過程中要時時刻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多修課、多實際操作,不必過分擔心猶豫,看到有興趣的就去做,喜歡就繼續,不喜歡就放手,是最直截了當認識自己的方法。「找到有點興趣的就多摸一點,產生新的分支」,再從這些分支中比較與選擇,順藤摸瓜,在探索的過程中成長茁壯,最終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志趣,尋得自己的定位。
إرسال تعلي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