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我,是雙主修的學生;實習的我,是雙主修的教師
編輯:李晨令
採訪:李晨令、徐子翔、郭侑鑫、郭映妤
董祥藩小簡介
- 學歷:
-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畢業
- 雙主修中國文學系 畢業
- 臺中市立文華高級中學 畢業
- 經歷:
- 畢業年度獲生命科學院院長獎
- 109、110薛明敏文學獎:古典詞組優等
- 教學實習:
- 曾於臺中市立文華高級中學實習
- 教學實習:
- 任教於臺中市立文華高級中學國文科
這次採訪,我們邀請到正在臺中市立文華高中擔任兼課老師的董祥藩學長。他於大學時期除了雙主修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及中國文學系,還選修了教育學程,追隨自己高中時立下的志向、朝成為老師這項目標邁進。對於老師,我們時常以學生的角度與他們接觸,卻不見得知道以他們的角度看學生會是什麼樣子。而身為生命科學學群的學生,我們也不一定知道當生物知識碰上文學思想時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在這次採訪中,學長將分享這些元素是如何在他人生道路激盪的。
雙主修的決定
其實在高中選填升學志願時,祥藩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好要雙主修的。「當時填繁星時,我就在中文系跟生科系之間在選擇。但因為我高中是三類組,就感覺填生物好像比較正常,於是我就先選擇了生科系。」雖然同時喜歡著國文與生物,但他起初沒有雙主修的規劃,而是在進入大學後接觸了大學國文,才慢慢發現自己對於中國文學有著比想像中更大的熱愛。一般來說,人們不會選擇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雙主修,不僅課程無法互通,連思考的哲學都不同。然而不同領域間的隔閡並沒有勸退祥藩,反而更加深了他想要橫跨文學與科學的念頭,結合這兩個領域創造出獨特的個人見解。
中國文學系與生命科學系對於知識的掌握有著完全不同的要求:生命科學系強調透過閱讀論文、教科書,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己擁有最新的資訊,學習要如何走在科學的最前端;中國文學則是要學習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找到古人的故事,透過閱讀經典、後人的編注思辨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這些思想的來由及影響。「你不覺得很酷嗎?生科的必修是ABCD群 [1] 四個不同生物領域,而中文則是經史子集。」為了走在最前端,生科系的目標是專精一個領域,但往往造成對於其他領域的知識不甚了解;中文系則不同,為了要徹底了解一個時代,對於不同時代各個面向的文化與發展都要知悉。
因此在雙主修的過程中,祥藩深深的體會到兩個領域間的碰撞,雖然這兩個領域對於知識的追求看似矛盾:一個追求最新的知識,一個追求過去各流派的思辨。但祥藩說,透過不同的思考方式,往往能更了解一件事物的全部面向。不僅是對於一件事的資訊本身有所理解,更能將之反思應用在自己身上。橫跨中文與生科兩個領域的學習豐富了祥藩的思考方式,也讓祥藩想把自己徜徉在這兩個領域中的經歷帶給正在為升學選擇而猶豫的高中生們參考,讓與過去的他一樣,為了升學的取捨而踟躕的學生,除了可以評估哪一種領域更適合他們,也能看見「殘酷二選一」以外的道路。
成為老師
「我從高中就想當老師,我覺得老師這個角色很適合我,我蠻喜歡教人的。」成為老師是祥藩從高中開始就憧憬的,他的眼睛裡散發著對教育的熱情,「教學也不是為了利益才去教,更白話的說,就不是為了錢而去當老師。」他語帶俏皮的說。優美的校園環境、單純的社交關係都是學校吸引他的原因。翻著過往的照片,可以看到每張照片其中的場景都是祥藩曾經用心籌備出來的成果,對於祥藩而言,這些嘔心瀝血能換得最好的回報無非就是看到學生願意去吸收、學習。因此他也提到他理想中的學校是一個可以透過闡述自己的知識,讓學生得到啟發,並且是一個自己說的故事會有學生願意聽的地方。
為了創造出自己理想的教學,祥藩會喜歡用生動活潑的活動來促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比起在課堂上生硬的講解課文,讓學生自己去找尋答案更容易讓學生記得所學。例如RPG [2] 便是很好將知識情境化並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工具。而為了在未來有更好的教學,祥藩也嚴格的自我鞭策。他會在學習時反覆思考,徹底理解內容。他認為:如果在準備的過程中,連他都無法理解自己正在學的內容,那之後遇到學生又要如何解答這些疑惑?因此對於學習,他都會盡可能的全面理解,並反思內化成自己的想法。種種對於細節的思考、教學的了解,都再次強調著祥藩對於教學的熱愛。
兩者碰撞的應用
雖然祥藩最後選擇成為一位國文老師,但他仍將自己在生命科學系所學的知識應用在教學中。他開設許多與生物科普相關的多元選修課,例如開設大腦對於語言處理的課程,討論布氏區與威氏區之間的功能與互動等 [3]「這看起來很科學,但這跟人類學還有語言學有很大的連接,而語言學剛好又是大一國文的課程!」而在國文課時,也會「偷渡」一些生物知識,例如藉「梅花為寒所勒」來說明春化作用 [4]。在他的課程裡,科學裡面藏著中文的知識,而文學也能由科學來補述,這些「跨領域」的教學,都讓他的課程打破了傳統學科之間的藩籬,並且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若運用多元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會有著1+1大於2的效果,為生活增添不少樂趣。
「中文系會讓你對你的人生有很多思考。你會知道很多不同的人生及古人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面對他們的困境,並且如果發生在你身上,你可以怎麼樣去想這些事情。」祥藩感悟道。生科系對於事實的追求,也磨練了他對於知識的敏銳度,透過掌握、思考、內化,這些在不同領域被強調的不同特質,在他的思緒裡面一一被整合,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思考流程。
最後的建議
對於在競爭下步調越來越快的現代生活,祥藩最後給了我們一句話:「知所先後,而近道矣。」這句話出自於《大學》,本意是在知道事情的先後順序後,就會接近大學之道了。他認為每個人應該都要清楚自己生活中各種選擇的「先後順序」,「當你覺得有困難的時候,只要你分清楚主次,然後一個一個去做,知道什麼事情是要先解決的,這樣就好了。」祥藩接著說:「就像大二大家都進了實驗室而你沒有,那你匆忙加了一個不適合你的實驗室真的是現在要做的嗎?」
人生不要一直被推著走,在人生的許多交叉路口上,要保持著自我是祥藩體悟到的。過去的他在高中時因為自己是三類組而先往生科系發展,這看似比較「適當」,但上大學之後憑著對中國文學的熱情,他並沒有因為科系不同而被限制。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只要努力去做自然就會做得好。
如果你因為熱衷的事情在未來出路會不穩定而不去做,祥藩也建議你放手去試,這樣才不會留下遺憾。祥藩開玩笑的說:「我選了兩個在未來收入排行榜薪資最低的兩個系,但這也代表我們有更多的可能性,不像醫學牙醫有著固定的出路。」祥藩認為只要有著熱情,還是可以挖掘到其中的寶藏,就如同他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體悟之道。
最後,祥藩說:「如果有人問我說,再選一次會不會選中文系,會不會後悔填生科系,我覺得不會,因為這樣做,讓我成為一個更獨一無二的人。」我想這就是祥藩自己的「道」吧。
註釋
[2] 角色扮演遊戲
[3] 布洛卡區(Broca’s area)和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布洛卡區主管語言的”表達”,而韋尼克區主管語言的「理解」
[4] 指一、二年生的植物,經過春化處理後,才能從營養生長階段過渡到生殖生長階段的現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