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菌共生—它與它的糾纏

作者:陳亮 

  相信大家對於藻類在能源、養殖或是生活上的應用早有耳聞,像是課本中會出現的藻類電池、魚蝦餌料或是做成益生菌補品等等。今天要來介紹的是與之息息相關的藻菌共生系統(algal-bacterial system)。藻菌共生系統是由藻類(algae)與嗜氧菌(aerobic bacteria)透過營養交換、化學訊號傳遞與水平基因轉移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共生關係。在這樣的互利關係下,藻類可以借助細菌的一臂之力長得更多更肥,提升經濟效益。


藻類應用與藻菌共生?

  養殖藻類不是甚麼新鮮事。從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就有科學家研究藻類大量養殖的方式,並提出微藻減碳的想法;1980 年代則將之納入新能源的可能,篩選出高含油的品系、研發大量開放式養殖的技術。雖說當時因為成本太高而沒有被採用,近年來則由於油價的上漲、對於傳統能源的質疑以及急於尋求替代能源的可能,藻類培養逐漸被大眾所重視。


  那麼藻菌共生呢?讓我回頭解釋一下這個酷東西。


  在這個共生關係中,藻類行光合作用生長並以溶解有機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的形式將合成的部分碳源提供給嗜氧菌使用並分解,藻類同時釋放氧氣維持水中的氧供給,使嗜氧菌用以代謝其他廢物,同時行呼吸作用返還二氧化碳予藻類;藻菌間亦有氮、磷等元素的流動與循環。


  說到藻菌共生的原理,不得不同時提到他最初的應用──汙水處理。其研究追溯到 1951 年,研究藻類與淨水系統的路德維西與他的團隊提出,將藻菌共生系統作為汙水處理的氧化塘(oxidation pond,另稱穩定塘)步驟使用。如上所述,藻菌共生體的功能形同氧化塘,將有機及無機氮轉換成負三價氮的氨使之得以揮發,並使用無機磷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質如核酸、磷酯質,或是將其吸附於自身表面,達到去除廢水中氮磷的效果;也能將許多有機廢物進一步的代謝成較為無危害的物質,再進入相應的地球化學循環。另細菌與藻類皆能累積重金屬於其細胞壁或是細胞內,有效去除重金屬。近年來也發現他們能夠降解部分藥物汙染。


  除了共生關係,藻類也會透過化學物質傳遞訊號,抑制或促進周邊的細菌生成。如某些大型藻類可以透過抑制細菌的群體感應,從而減少自身表面過多的生物膜,並分泌一些可以抗菌的鹵化代謝物和脂肪酸,阻止這些恣意妄為的微生物包裹葉面造成窒息。細菌也會分泌物質,誘導藻類的型態發生變化。在藻菌共生間也有發現水平基因轉移的例子,甚至是共演化的痕跡,讓彼此更加適應變化多端的環境。


其他應用一:生質能

  除了上述的汙水處理,藻類養殖也常與生質能源掛勾。不多說,先上圖。



Fig. 1. 適合用來當作生質燃料的藻類,通常具有飛速生長、含油量超高等考量。以上四種常見的藻類,由左而右依序為螺旋藻(Spirulina)、小球藻(Chlorella)、柵藻(Scenedesmus)、葡萄球藻(Botryococcus


相較於其他原料如玉米,將藻類(通常為單細胞微藻)作為生質燃料有以下優勢:

  • 高產量:藻類不用耗能耗時生長根莖葉等器官,生長速度高於其他植物,並且全年都可以生長,具有非常高的油脂生產率。另外也能以改變其生長環境的方式,調整構成藻體的物質比例,藉此提高油脂生產率。
  • 不與民爭糧爭水爭地:如方才提到的玉米,容易產生爭糧爭地的問題,但藻類不僅能夠培養在未開墾的貧瘠土地,像是鹽湖、沿海、旱地等,使用乾淨水量也比其他作物少,每單位面積土地的油脂產量也遠遠高於其他含油量高的種子作物。
  • 高附加價值:燃燒殘存的藻體可以作為飼料或是肥料使用,甚至用來生產甲醇與乙醇;其他產物如葉綠素、葉黃素和藻膽蛋白,也是高單價的附加產品。



Fig. 2. 藻類生質能的處理過程與產物,想了解詳細過程再閱讀即可。


  若將相對應的細菌加入藻類培養池,可以透過它們之間的共生互動提高藻類的密度、生長速率、產率,以及降低油滴中不飽和脂肪酸以提升生產品質。



Fig. 3. 圖(a)中呈現小球藻 Chlorella E.coli、C. flocculansM. jejuensis 分別培養的試管。實驗發現加入 M. jejuensis 的組合具有較高的生產量以及較低的油滴不飽和脂肪量,因此此實驗建議將小球藻與 M. jejuensis 養在一起提高產量。圖(b)中是混合培養小球藻與 M. jejuensis。圖(c)中是混合培養小球藻與 C. flocculans。(Kim et al., 2020)


其他應用二:生物製藥

  關於藻菌共生在製藥方面的貢獻,我想介紹科學家在鈣板藻與與紅細菌的共生關係中發現的名為 tropodithietic acid(TDA)的抗生素。在這裡藻類會提供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作為細菌的碳源與氮源,細菌則提供 phenylacetic acid 促進藻類的生長,同時分泌 TDA 協助藻類對抗病原。惟注意當藻類數量過少、老化時,細菌會轉為分泌殺藻素 roseobacticide(RBC),殺死原本共生的藻類。



Fig. 4. 左圖為鈣板藻與紅細菌的共生關係與寄生關係。只是給你看看化學式,右圖為簡圖。(Maxwell et al., 2016)


其他應用三:水產養殖

  提到藻類與水產養殖的關聯,可能很多人只想到藻類於水池中過度生長造成水質惡化,嚴重時形成綠綠一片軟爛藻華,導致養殖生物缺氧。然而思及種類繁多的藻類具備如此多樣的型態,不同物種、不同生長環境顯然會讓這坨軟爛有不一樣的結果。


  • 餌料:事實上,藻類不僅是水體中必要的小生物,除了參與最基本的水質淨化,在水產養殖上的應用亦非常廣泛,最常見的即是當做餌料。作為唯一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等營養成分的餌料,藻類可以說是無可取代。其通常作為魚蝦貝類幼體的開口餌料,也能夠拿來餵食輪蟲、鹵蟲、橈足類等次級餌食。如果在養殖藻類的池中加入適當的菌種,可以增加藻類的產率及品質。例如將一種黃桿菌(Flavobacterium)加入海水樣本中,可以提高 Chaetoceros gracilis 的數量、加快初期成長以及延長其生長穩定期(stationary phase)。

  • 養殖汙水處理與再利用:思及藻菌可作汙水淨化之用,加上近來流行循環利用物質的畜牧設計,科學家便設計了一套給魚蝦用的藻菌系統,將飼養白梭吻鱸的廢水排進藻菌共生淨化池,並用池中養成的藻菌作為增色的添加飼料餵食養殖蝦。

  • 疾病防治:藻菌共生以各種頗具創意的姿態出現在養殖生物的疾病防治。如骨藻(Skeletonema costatum)與一種氣單胞菌(Aeromonas)共養,可以達到抑制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一種蝦類的致病原)的效果。原理是當氣單胞菌在與骨藻共生的環境下,能夠以競爭的方式排除溶藻弧菌,因而能產生保護蝦蝦的功效。另外,也可以把雙殼貝喜歡吃的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當作「膠囊」,裝載能夠與鰻弧菌(Vibro anguillarum,一種貝類的致病原)拮抗的細菌,此細菌與等鞭金藻共生時會更容易被貝類吸收。

總結一下

  藻類在水產養殖中逐漸受到重視,另有許多建立在汙水處理、生質能源的研究。於水產養殖,它的營養與淨化能力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惟侷限於產業規模與生產成本。如果能夠深入了解藻菌共生的機制並探索其應用方法,應當能夠擴大藻類的應用,並發展成高產量高品質的養殖理念,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文末小問題你回答一下

  藻菌共生好用一直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其他應用?或是有沒有其他設計想法?
  避免尷尬,作者自己回答一下。雙殼貝類在自然海域養殖時,在生長過程中很容易遭受環境汙染、感染,因此在上市前,會先將貝類丟進淨化過的海水中養殖一小段時間,使其體內的致病菌、環境毒素、重金屬等物質的含量降至標準之內再出貨。但在這段期間,貝類會因為缺乏食物而變瘦,這時如果加入藻類就可以提供貝類優質且乾淨的食物,維持其品質。若同樣的以藻菌共生技術,是否可以在增加貝類營養來源的同時淨化海水水質,保持貝類乾乾淨淨?或許是個設計方向!


參考資料

[1] 吳建一。(n.d.). 專家專欄-微藻類生質能之發展可行性。能源教育資源總中心。
[2] 皮永蕊、呂永紅、柳瑩、唐永政、高麗、包木太(2019)。微藻-細菌共生體系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微生物學報,59(6),1188–1196。
[3] Kim, D., Yun, H., Kim, Y., & Kim, J. (2020). Effects of Co-Culture on Improved Productivity and Bioresource for Microalgal Biomass Using the Floc-Forming Bacteria Melaminivora Jejuensis. 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8.
[4] Seyedsayamdost, M. R., Carr, G., Kolter, R., & Clardy, J. (2011). Roseobacticides: Small Molecule Modulators of an Algal-Bacterial Symbio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3(45), 18343–18349.
[5] Suminto , Hirayama, K. (1997). Application of a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 for stable mass culture of three marine microalgae. Hydrobiologia 358, 223–230.
[6] Rico-mora, R., Voltolina, D., & Villaescusa-celaya, J. A. (1998). Biological Control of Vibrio Alginolyticus in Skeletonema Costatum (Bacillariophyceae) Cultures.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19(1), 1–6.
[7] Avendaño, R E., Riquelme, C E. (2001). Establishment of mixed-culture probiotics and microalgae as food for bivalve larvae. Aquaculture Research, 30(11-12), 893-900.
[8] Hende, S. V. D., Claessens, L. , Muylder, E. D., Boon, N., Vervaeren, H. (2014). Microalgal bacterial flocs originating from aquaculture wastewater treatment as diet ingredient for 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 Aquaculture Research, 47(4), 1075-1089.


張貼留言

Post a Comment (0)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