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受精卵的形成

 作者:朝宗

校稿:莊焙祺、孫佳宏、陳奕叡

    發育生物學就像是浩瀚的知識海洋,從最初配子的形成,到個體的發育成熟,甚至最後走向必然的死亡,這些生命中形形色色的事件,都屬於發育生物學的範疇。發育生物學涵蓋了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屬於較進階且複雜的學門,但也因此增添了許多的豐富性與趣味性。


    我覺得在發育生物學中,最有趣的是生命的起源,也就是受精卵的形成。在人類中,女性體內的卵子數量在出生前就已經決定,剛出生時約有 100 萬個卵子。隨著個體發育至青春期,數量近一步銳減至 30 萬個卵子,而後每次月經週期,通常會有一顆卵子成熟並進行排卵。女性的生殖年齡,平均在 14 歲達到性成熟,在 51 歲生殖能力衰退。女性的一生當中,只有約 400 多個卵子能夠發育成熟並排卵圖一)。男性在青春期達到性成熟後,整個生命週期可以不斷製造精子,且一次射精可釋放高達一億個精子。但是在健康男性精子中,不正常型態的精子高達九成以上。更不用說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內,需要突破重重難關的篩選,才能到達卵子的身邊。通常僅有數十至數百個精子能夠成功接近卵子。


    因此,不論是卵子還是精子,能夠參與受精的過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受精卵的形成,不僅珍貴且神聖,同時也是由一連串複雜的事件所組成。


圖一:女性年齡與體內卵子數量關係圖

    精子與卵子的相遇,發生在輸卵管的膨大部,稱為壺腹 Ampulla,精子會透過細胞膜上的化學受器,追蹤並找到卵子。當精子觸碰到卵子表面稱為透明帶 Zona pellucida的膠狀結構時,精子會發生頂體反應 Acrosome reaction,頭部釋放酵素溶解透明帶,使精子能夠穿過透明帶。接著精子頭部會與卵子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結合,使精子細胞膜與卵子細胞膜融合,讓精子細胞核和中心粒進入卵子中。


    當精子穿透卵子細胞膜後,會造成卵子細胞質內的鈣離子濃度上升,進而激活卵子完成第二次減數分裂。除此之外,當第一個精子穿透進入卵子後,卵子會立刻啟動兩個機制防止多重受精的發生。首先是卵子的膜電位會快速產生變化達到類似電擊的效果,防止其他精子與細胞膜結合,接著是卵子細胞質中的皮質顆粒 Cortical granules會釋出許多酵素,改變透明帶的結構,使透明帶變得堅硬,防止其他精子穿透透明帶。


    精子和卵子的遺傳物質分別形成兩個單倍體的核,稱為原核,通常較大的是父方原核,較小的是母方原核。精子還會提供中心粒,協助紡錘體形成、排列染色體。最後,當雙親原核的膜消失、染色體會合後,形成雙倍體的受精卵,自此完成受精的過程。


圖二:受精過程圖

    一個生命的發生需要歷經一系列複雜且連續的過程。從配子經過一次次的篩選,到了成熟的精子與卵子能夠相遇,再到受精時進行的種種反應,每個事件都有其必要性與順序性。多元的事件,以及其背後精密調控的機制,使生命的起源——受精卵的形成,有著獨特的魅力。


參考資料


[1]    Hulten, M., Patel, S., Tankimanova, M., Westgren, M., Papadogiannakis, N., Jonsson, A., & Iwarsson, E. (2008). On the origin of trisomy 21 Down syndrome. Molecular cytogenetics, 1, 21.

[2]    Monroy, A. (2024, December 9). fertilizati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張貼留言

Post a Comment (0)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