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也有出國留學的計畫或夢想,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檢視和規劃自己的出國之路:
一、厚積薄發,在出國前如何累積研究經驗?
大學階段在學期進行間,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忙於課業,無暇顧及實驗室,這時候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間參加實驗室,進行短期的探索,初步瞭解該領域並且確定自己有興趣後,再選擇進行較長期的實習。這時候自己已經對該領域有初步的瞭解,即使在學期中一邊修課一邊參與研究也比較能夠掌握進度。如果適應良好,就可以再進一步考慮申請研究計畫。
以台大校內為例,生命科學系、植物科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漁業科學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都有開設暑期大專生的實習計畫;中央研究院的各研究所也有暑期大專生的實習計畫,如: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基因體研究中心、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不及備載。這些實習計畫的申請截止日通常在每年的三月到五月,在七月與八月密集參與研究,會補助暑假七、八兩個月的助學金(金額視計畫別而不同),參與的學生最後要把研究結果做成成果報告(口頭報告居多,少數需要書面報告)。對於初次嘗試參與學術研究的學生而言,這兩個月是一個自我探索的好機會,第一是可以瞭解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某個領域的研究;第二是能夠親身參與研究現場,瞭解學術工作的運作方式和不同職位扮演的角色;最後也最重要的是,能夠接受學術研究的訓練,包括設計和執行實驗、呈現研究成果、解決做研究碰上的各種疑難雜症。
對於學術研究而言,兩個月的時間並不夠長,沒有辦法從頭到尾完整的執行一項研究計畫。根據已經申請出國的學長姐們與他們的指導老師表示,有完整執行一項研究計畫的經驗是申請留學時很被看重的一點,這時就可以考慮計畫期程為八個月的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的申請截止日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底,需要繳交一份十頁以內的研究計劃書,包括研究動機、文獻探討、材料與方法、預期結果等等。執行的期間是每年的七月到隔年的二月,最後在三月底之前繳交一份完整的書面報告,最後還可以參加研究創作獎的競賽(獎金有兩萬!)。這八個月涵蓋寒暑假與學期間,需要一定程度的決心,也需要妥善管理時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個時長足以讓研究進度有所推展,能夠訓練自己操作科學方法的能力:設計、完成一個實驗,並且基於實驗的結果做出假設,再往下推進研究。撰寫計畫書與研究報告的過程也能訓練自己大量閱讀文獻,有邏輯有系統的綜合前人研究來建立問題意識,或者與自己的實驗相互對話討論。
不過,執行國科會大專生計畫可不只是做八個月就好,申請的準備也要充分,例如:對於研究主題充分瞭解、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甚至擁有一些初步研究成果,都能夠在申請和執行幫上很大的忙。因此除了這些計畫之外,也可以主動向台大校內的老師尋求加入實驗室實習的機會,為申請計畫做好充足的準備;另一方面,在實驗室做研究也不一定要與計畫申請相互結合,在還沒確定研究興趣之前,也可以在沒有執行計畫的壓力之下多方探索,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再一門深入,也不一定要急著在大學階段就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有許多學長姐是在臺灣讀完碩班後再出國深造,但他們都一致的認為在大學階段有一定的探索學習相當重要。
二、理論與實作並重,留學有沒有學業成績的要求?
根據有申請經驗的學長姐所述,除非是就讀世界頂尖的大學(正在讀這篇中文文章的你們很可能都不是),不然成績只要高過一個基本的門檻就好,大約是 GPA 大於 3.7 即可。當然,成績更好還是會有利於申請,不過相較於本篇文章介紹的其他面向影響力較低,比起花更多時間提升一點點 GPA,也許還是多投入時間在研究及實驗室上比較划算。
不過可以注意的是如果你在大學期間有輔系或雙主修,並且修課的內容有助於在你申請的領域進行研究,在申請時會提供一定的幫助。另外,若有修相關領域的學程也會有幫助(領域專長尚不確定)。若有以上情況,可以將以上修課的動機及影響寫在其他申請文件中。
三、救救菜英文,如何準備語言能力檢定考試?
自行準備托福的首要任務是瞭解目標學校的要求,每間學校的門檻不同,有些還會針對托福的不同考試項目訂定標準,這些資訊在學校的網站上都有資料,必須先確認好,設定目標再往下準備。確認好自己的目標後,第二步是尋找合適的資源,托福官方在報名後有提供報考人 TOEFL® TestReady™ 服務,每天有免費的單元測驗可用,也有一回免費的完整測驗,可以滿足最基本的準備需求。另外也有其他的網路資源可以運用,例如許多托福答題的教學影片,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自行搜尋「TOEFL TPO」查詢相關資料。如果覺得自行準備托福很吃力,也可以自行參加補習班,幫助自己考一次就過關。
由於托福測驗成績的官方有效期只有兩年,考托福又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因此只要在申請前數個月再參加考試即可。托福提供免費將你的測驗成績(電子或紙本皆可)寄送給 4 間學校機構的服務,在找學校時請務必留意他們的托福代碼,並且在考試前一天將這些代碼輸入到托福考試的登錄區,否則要再額外寄送成績單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四、擇木而棲,如何找尋合宜的留學去處?
由於大多數人的時間、精力或財力有限,無法一次申請太多學校,因此在申請的前期必定會有所取捨。找學校時應該要按照各間學院的世界排名決定申請名單,或是應該要更注重教授們的研究領域?其實這個問題會因為每個人的生涯考量有所不同。以下就列出我們覺得在申請時可以考慮的幾個方向供大家參考。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例如之後想要從事的職業及其他個人追求等等。雖然這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但絕對是這個階段大家都應該好好去思考的問題。對生命科學領域的我們來說,很不幸的從碩/博班開始的這條研究之路很可能會持續超過十年,而且出國之後幾乎就不會有回頭的選項了。不像考大學時,如果對自己選擇的校系感到後悔,採取轉系或是重考等手段所需付出的成本相比之下都低很多,在申請國外研究所時做的決定會對你的人生帶來重大的影響,因此在這個時期多多思考自己對未來的期許是好的。
在釐清自己的生涯規劃後,大家就會更清楚大概要去怎麼樣的學校及找怎麼樣的教授,也就應該能大概知曉自己理想校系的範疇。不過除了理想層面外,自己現階段的情況也要納入考慮中。像是個人研究經驗的多寡及對特定領域的熟悉程度就會影響你的選擇,並不是去排名最前面、跟著最有名的教授做研究就是最好的,不同人會有各自適合的研究環境。
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這個部分建議大家可以多聽聽看不同人的意見,以及積極的上網找資料、別人的經驗談,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除此之外,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計畫時,也可以順便蒐集不同學校/計畫的 TOEFL 門檻、學校/計畫的 TOEFL 代碼、申請時程、有興趣的老師及特殊要求等等。避免一直花時間在不同學校/計畫的網站上蒐集資料。
五、申請留學就是兜售自己,如何製作個人學術履歷?
也許很多人在高中升大學的階段都有準備過學習歷程檔案,學術履歷(academic curriculum vitae,以下簡稱 CV)與學習歷程檔案的概念很像,主要呈現申請者的學歷、研究經歷、學術著作(如果有發表期刊文章的話)、研討會發表經驗(海報或者口頭報告皆可)、研究技能(會做哪些實驗和分析)、個人獎項等等。整份履歷都會用文字呈現,不需要放入任何的圖片,只需要大概 2-3 頁。模板可以參考 UC Santa Cruz Career Center 提供的這份檔案。最重要的是,申請者一定要對 CV 上各項研究經歷的細節有足夠的瞭解,才能在面試時盡可能地呈現好自己。
Last but not least! 來自成功申請出國的學長姐們的建議。
1. 書寫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有什麼注意要點?
(TN)
每個學校都會有對於 SOP 內容的要求與字數限制,此外也可能會另外要求 Personal statement (PS)或是 Academic statement (AC),這是在寫之前要先找清楚比較好的。以我自己的申請狀況來說遇到的有兩種,一種是只需要寫 SOP,另一種則是要求 SOP 和 PS,前者的SOP除了研究經歷之外,也需要把自身的特質或是特別的經歷寫在裡面;後者的 SOP 則主要著重在研究經歷和申請動機,PS 再把自身的特質或其他經驗寫出來。以下的內容是以需要同時寫SOP和 PS 為例。
在寫 SOP 時可以簡要的介紹自己的研究經歷和研究動機,透過實驗得到了甚麼結論,並多使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要小心在撰寫類似內容時,須避免只寫出自己會什麼技術或是方法,畢竟技術可能很多人都會,或是博班再學也可以。教授想看到的重點是有沒有獨立思考能力,遇到問題有沒有辦法試著解決,以及是否可以完整精要的講述自己的實驗,這是對實驗瞭不瞭解的參考依據。
此外在 SOP 內也常會提到申請動機,這時可以舉自身的興趣或是想研究的方向,並且與該學校或是該 program 的特點做結合,同時舉幾個感興趣的教授的研究,來佐證自己真的對他們 program 有研究而且是和自己的興趣和動機契合的。
PS 的內容相對 SOP 沒有這麼多限制。可以舉自身的特質,搭配具體實例來說明這些特質跟學校很契合,或是很適合做研究。像我自己寫的特質包含樂於主動學習、喜歡和他人合作、積極和別人溝通交流想法、以及喜歡教學等。此外如果有特別的經歷(可能參與國際演討會、擔任社團幹部等)、相對不利的生活背景(可能家境沒有這麼好,生活有遇到困難等)、或是申請條件上有哪些可能沒這麼漂亮的原因(如 GPA 比較低等),這些都是可以寫在 PS 裡面來讓 committee 委員考慮是否錄取你進面試的參考依據之一。
最後要提到的是撰寫時可以比對每個學校需要的內容是否相近。以我自己為例:我先把一所學校的 SOP 和 PS 寫完之後,其他學校的內容會再把學校名稱與特質、教授名字與研究等改掉,再依照個別學校的要求對內容做增減,以提高撰寫速度。寫完文章也要記得給 ChatGPT 與其他人看過,確定是看得懂且通順的文章,經過修改、檢查後再寄出去。
(瑞秋)
在寫 SOP 的過程中,我感受到需要留心之處大抵可分成兩者:內容和格式。
首先,我強烈建議 SOP 在 CV 準備好後再開始,這樣會比較輕鬆。這是因為 SOP 的內容是解釋我如何從累積的經歷,進而看到未來的生涯方向—申請該所學校。同時,我確保在文章裡頭提到的每個經驗都有相應的因果。舉例來說:「……因為我想要進一步探索學術工作作為生涯志願的生活樣貌,我在大二時就加入了實驗室……」。我認為這個做法好處是讓 SOP 看起來渾然一體,彷彿當年我做了每個生涯決定都有理有據,這也進一步背書了自己申請 graduate school 的理由。其次,內容撰寫的過程中,我盡量讓讀者能洞見我的個人特質。單純描述自己的個人特質空口無憑,但從個人的實際經驗中不小心帶出自己的優點,看起來絕對會順眼、有說服力許多。
內容準備得再好,格式不符也行不通。大部分的學校會有特定的書寫格式要求,但多數並不會放在顯眼處,甚至是根本不打算讓你準備。例如,我在 UCSD 的申請中就沒有看到類似的限制條件和必備文件等,哪知到了申請開始後發現全部的資訊都要填進「限制字元數」的小格子裡。於是我花了一個晚上用公版的 SOP、PS、CV 東拼西湊交了出去,十分哀怨。也因為如此,我認為在撰寫時所有文字盡量保持精簡流暢、不用怕用難字(但不要深澀),這樣會讓修改、客製化的過程比較輕鬆。最後,我覺得自己閱讀一定會有所偏誤,我當時把 SOP 的公版給好幾個人看過,修改後遞交時也為我大大增添信心。
2. 有發表期刊文章很重要嗎?
(TN)
有發表期刊論文會有一定加分的效果,畢竟這是直接讓 committee 知道你有研究能力的方法之一,但這不代表沒有期刊論文就無法申請學校。以我自身周圍的例子來看,有好幾個同學也是沒有任何發表,但一樣申請上很棒的學校,不過這意味著他們在自身研究上或是經歷上下了不少努力,如實驗成果完整並參加過國際研討會報告,或是實驗經歷搭配雙主修其他科系來提升自己的能力。重點是教授們想在你的 CV 和 SOP 中看到你是有充足研究背景與能力,具備獨立實驗與思考的能力,以及和他們學校的契合度(如研究動機和方向和他們很合)。如果具備上述條件的話,即使沒有期刊發表也是有機會申請上學校的。我覺得在大學部或碩班期間,有機會可以試著和指導教授討論研究發表,有機會可以盡力爭取,沒有的話也不用灰心,努力充實自己的研究經歷也是很不錯的方式。
(育昕)
不重要,學校只看申請者申請當下的準備完成度決定。有發表的話會是加分,但不代表證明你已經準備完全,有太多的例子是身為第一作者但是對研究內容毫不熟悉(硬要求老闆幫你掛名第一作者但其實你毫無貢獻),直接被刷掉。我覺得重點始終都是自身的研究經歷是否完備(準備完成度、實力),發表只算是錦上添花,或者是在你自己有實力的基礎上更加證明自己是受過良好訓練並且幸運地得到好成果。做研究是一個很看綜合能力的工作,同時需要具備表達(poster 或是 talk 的報告,還有教學)、寫作(經費申請、研究結報、論文期刊)、操作(不論是 wet lab 或是 dry lab)、邏輯思考(設計實驗、判讀 data)、以及心態是否成熟(受到實驗挫折你會不會崩潰)。所以我建議大家在申請前嘗試培養各種能力,如果可以的話留個紀錄,會比一直強求文章發表更有幫助。
(瑞秋)
重要,也不重要。期刊文章的記錄能證明你的研究能力與經驗,但並非是必要的。我曾從人脈中聽到 admission committee chair 說一篇一作是基本;如果曾拿過碩士學位,他甚至會覺得有個兩篇比較保險。但是,如果你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有力的推薦信,沒有發表的記錄也無妨。再退一步來說,如果你的研究經驗有限但也還是想申請學校,必定是有某種強烈的動機敦促你申請,那就要大方地表達出來!
在我申請時,我並沒有任何正式發表的紀錄,甚至連 manuscripts 都還沒發出去,但感謝老師們在推薦信中提到我的研究經驗與目前即將發表文章等等訊息,讓我能在沒有發表文章的情況下出國。實際上,我在面試的過程中看到的同儕也大多沒有文章發表的紀錄,也算是 undergraduate 申請 Ph.D. 的優勢之一吧。
(Angelina)
有當然是最好,沒有也沒關係。還是有人沒有發表但是申請上學校的(我知道的就有五個!)只是頂尖名校競爭非常激烈,基本上沒有發表或是3-5年的研究經歷很難被錄取。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你過去的經歷、有什麼樣的成果(conference、大專生計畫、學士論文等等都可以!)每個研究經歷如何串在一起使你現在想要繼續鑽研,中間那個 Why 很重要。
3. 要請誰寫推薦信?
(育昕)
三封推薦信之中,最重要的(也最被學校看重的,佔 60% 以上)就是指導老師的推薦信,所以大家請切記,不可以跟指導老師撕破臉或是鬧得不愉快。做研究這一行說起來也算是靠口碑的,大家身為研究新人,一定會需要受到自己指導老師推薦才會高機率被其他老師聘用,申請學校也不例外。另外兩封可以是學/碩士論文口試委員,或是你覺得人很好、會願意推薦你到其他地方去讀書的老師。大家絕對不要覺得不好意思開口跟老師們討推薦信,因為他們自己也曾經是研究新人,同樣受到他們的老師推薦才有今天的成就。推薦信是需要花功夫讓老師們知道你是一個品行優良的好人,還要讓他們知道你在做什麼研究,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覺到你適合走學術做研究,你就會很輕鬆地得到三封非常好的推薦信了。
(瑞秋)
博士班申請大多需要三封推薦信,一般來說,推薦人可以從導師和專題指導教授開始邀請。再來,如果有論文的口試委員、業界實習的主管,甚至是長期相處的實驗室合作者都可以作為邀請的對象。篩選人選時需要注意的大抵不外乎:一、推薦人熟稔你的程度和他們在學術圈的話語影響力(朝夕相處的實驗室指導教授也因此是第一順位)。二、推薦人的人脈是否有機會碰觸到申請學校的 admission committee。三、這個推薦人的推薦信是否在學長姐身上受用。其實,只要在你的 SOP 中提到的人都有機會是你的有力推薦人。另外,不妨現在馬上邀請老師們和你聊聊申請的方向,在擬定申請學校的同時或許會多收穫一篇推薦信喔!(不要說是我說的)
也因為其實推薦人會有人脈是否適配的因素,我會建議如果能找到有力的三個推薦人就請他們給你全部申請案的推薦信。如果只有兩個有力人選,就要好好思考授課老師中有沒有和你互動不錯、似乎有機會幫你寫推薦信的老師了。當然,如果你能拿到大於三位推薦人的信,請再試著搭配出最適合的三位推薦人。
4. 想出國留學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選擇出國而不是留在台灣?
(育昕)
台灣始終對生物科學不是非常重視,而且隨著 AI 跟半導體迅速發展,會更加剝奪國內發展生物科學的潛力。在我看來,台灣短期內不會改變這個現況,所以我選擇走向這個世界會需要我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就看個人判斷一些推力跟拉力的平衡點在哪。
(瑞秋)
我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想換個環境,同時也能比較自己比較適合在哪做研究。最後選擇出國也是希望新的環境能給我嶄新的人脈與刺激。
(Angelina)
為什麼想要出國、想要念什麼、未來想要做什麼,這三個問題是我覺得在開始申請前必須想清楚的。因為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會大大影響到你申請的策略,以及在申請文件中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自己。如果還不清楚博班生活長怎樣的話可以在 YouTube 或 IG 搜尋關鍵字,看看已經在當地唸書的學長姐們的分享,思考那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畢竟一栽下去就是 5-7 年了,需要一定的勇氣和決心。
5. 出國念博班一定要去最頂尖的學校嗎?能接受的最低門檻在哪裡?為什麼?
(TN)
可以申請到頂尖的學校當然會讓人很開心,但博班和學士班不一樣的是要多考慮指導教授的問題。畢竟博班是一份長遠的投資,除了平時研究符不符合自身的興趣與方向,最後能不能順利畢業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最頂尖的學校沒有自己感興趣的教授,或是有但是只有一兩位,這其實有點風險,畢竟如果最後發現不喜歡可能也不容易換實驗室,甚至可能影響畢業,這就不好了。反過來說如果今天一所學校有好幾個感興趣的教授,而且也可以提供很棒的研究環境與發表機會,那其實不是最頂尖影響也不會很大,畢竟博班還是以研究為主,能不能順利研究、發表、畢業都是要考慮的事情。
(育昕)
簡單來說,我能接受的最低門檻就是跟台大在世界排名一樣的學校,因為與其去國外讀比台大排名更差的學校,不如留在台大還排名更好。大家要對自己有信心,大二的時候我也曾經懷疑過憑著台大的學歷,我們畢業後在世界的排名等級在哪裡。但是後來聽說國外有很多台大畢業的學長姐都在很好的學校做非常出色的研究或是工作,包含我都向你們證明各位經過台大訓練出來的能力都很好,我們畢竟都是這個國家裡面最會做生物研究的一群人(論做研究我們當然贏過所有醫牙藥的學生),當然是目標到越好的學校越好,對自己的個人職涯提供更好的機會。頂尖學校跟稍差一點學校的差別我想大家都可以想像(同儕品質、研究資源、薪資優渥程度等),跟國內的變數差別不多,只是差距更大更明顯一些。
(瑞秋)
我覺得我的導師丁照棣老師說的很有道理,既然都要申請了,就不要去比台大的學術量能還差的學校。不過學術量能在不同的領域中可能無法一體而論,可以多和同領域的老師聊聊看你想去的學校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有沒有學長姐在那邊等等。我的做法是以我自己出發,有沒有想加入的實驗室?如果有,學校的資金、名聲好嗎?如果也不錯,那何必要「最」頂尖的學校呢?即便頂尖的學校給你機會,那也不見得適合你呀!我在大三上時諮詢了學習規劃辦公室的輔導老師,他也提供了我一些也很值得考慮的條件:氣候喜好、種族多元友善、交通是否不便等等,推薦大家也去聊聊。
反過來說,我相信大家一定能申請到頂尖的學校的,到時候還請多關照!
(Angelina)
這取決於你未來想要做什麼!
如果未來想要走學術(當大學教授、研究員),那校名對未來發展的影響比較大。
如果是想要去業界,那博班期間學會的研究能力和實驗技術比較重要。
其實臺灣現在也有不錯的 program,最終還是回到「你想做什麼」以及「哪裡可以讓你做到這件事」。我當時是有替自己設一個保底 school,如果那間學校也沒上的話那就不要去,先在國內多累積經歷或是就在台灣念。
6. 萬一申請失敗了,有設定退路或者停損點嗎?
(TN)
雖然我是第一年申請上,但當初有想過把第一年申請當作試水溫,測試自己的程度可以申請到什麼學校。想說如果真的不幸沒有申請上,也可以用這份申請經驗,再透過一年的時間來做補強,比方更充實自己的研究背景,嘗試發表期刊或是增強英文能力等。經過一年的努力後隔年對於申請比較了解,在申請上也可能會比較順利一些,我周圍的人也不乏第一年沒有申請到、或是對於申請結果不滿意的人,經過多一年研究助理的經驗或是補強英文後隔年錄取的。但必須說這要考慮自身的狀況或是條件,看能不能接受多一年的時間準備,此外也要想好退路,如第二年也沒申請到的話是不是考慮繼續申請、或是從事其他事情等。
(育昕)
沒有申請上,永遠都有第二次機會。而且也永遠都有臺大、中研院的博士班學程可以申請。我自己會更建議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如果你今年九月才下定決心,我是你的話我會隔一年再申請),下定決心、做好準備之後只拚一次。到了大四畢業之後,每個人之間的人生節奏會出現非常巨大的變化,有些人順順的大四接碩班畢業之後當年度就申請出國,也會有人選擇先當助理觀望一下再決定。這都沒有對錯,但是最怕的就是看著身邊的同學怎麼做就跟著做。可能他自己的研究經歷很充足他可以馬上申請上,但是你或許因為還在觀望所以沒有很投入,導致你沒被任何學校錄取,這就很可惜,感覺白白浪費了一年。所以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自身的情況,準備好了再申請!
7. 有申請到獎學金在申請上的優勢?
(瑞秋)
獎學金主要優勢有兩個:第一、拿到獎學金本身屬於一種肯定,一定是具有某種潛力或出色的能力才會有人願意資助你。積極爭取獎學金的你也增添了能夠把握機會的個人特質。第二、如果你的資歷、條件都不錯,獎學金加身就像是旗艦品牌年終大下殺一般,平常可能有經濟考量的 PI 就會迅速下手。但如果在資歷不夠出眾的條件下,就要盡可能打造出自己的賣點;畢竟如果是申請 Ph.D.program,學校肯定願意投資在你身上,只是花多少錢的問題而已。
8. 其他各種想說的話
(育昕)
很多時候有沒有出國讀書有更多其他原因,例如家人在台灣、感情不想遠距、英文能力不足、對國外的環境無法適應或不喜歡、在國內已經找到很好的老闆等,各自有各自的理由。但是講一些稍微現實面的東西,大家或許沒有想這麼遠,不過我希望能夠早點讓大家認知到越好。很不幸也很有幸的,出國讀書之後我們自然而然會被貼上「留學生應該很厲害」的社會標籤,而我們的一舉一動、成功失敗都會被放大檢視,相信你們一定也聽過非常多。但是,我碰到了很多學長姐,他們一致認為「在國外,台灣人跟其他國家的人比沒有在輸的」,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鼓勵。我們確實在台大受了很扎實的訓練,甚至我們多數人出國前的研究經驗比大部分美國人還多得多(美國大學部學生通常不太容易進入實驗室實習)。只要確定自己想嘗試國外的研究環境,越早準備、發現自己的興趣就是最好的第一步!可以放心地對自己更有自信!
(瑞秋)
(可以來加州找我玩)
致謝名單
於此感謝以下接受訪問並分享心得的台大生科系學長姐們(依文章出場順序排列):
- TN,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DBBS 就讀中
- 瑞秋,UC Berkeley 就讀中
- 張育昕,R11屆分細所畢業,Yale university就讀中
- 蘇懷安,B09屆臺大生科畢業,曾申請多間美國大學的neuroscience program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