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毫無概念的懵懂新手到一頭栽進標本的世界,一個想做標本的想法、一張普生實解剖完的大鼠皮、一封不成熟的電子郵件,已經足夠。我是臺大動物博物館學生助理曾欣婕,工作內容以各式標本製作為主,其他業務包含但不限於接收臺大校園內野生動物的遺體,協助博物館內典藏整理,協助一般導覽或教育活動支援。
想把一只動物變成一件標本,必學的第一課是認識標本的天敵:水。製作標本的最終目標是讓樣本能長久保存,基於這個目的,為了留下不易變質的部分,去除水分避免毛皮或組織被破壞便是最直觀的辦法,也依序發明了如浸液、透明、毛皮、骨頭等製作方式,差異只在成品能傳達的意義。製作者會依遺體狀況或死因,決定最適合的作法,讓標本毋須藉由文字,表達出直到生前最後一刻的訊息。
和實驗室能得到的研究成果大相逕庭,標本之於科學,比起說是目的,更像眾多手段中的一種,這樣本質上的不同,也讓在標本製作中學到的知識不太直觀。我們既不是一個研究室,也沒有明確的指導教授,雖然確實對標本製作感興趣,但如何在過程中學到東西,甚至和研究結合又是另外一回事。
對喜歡手做的我來說,標本最初其實像是逃避探索領域的避風港,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世界,讓人可以窩在同溫層的同時,又可以不斷的有成品產出——事實證明,我想的太簡單了。為了得到標本,你可能需要辨識從百年保存液裡撈出的凌亂字跡;頂著烈陽暴雨處理水腐的鯨豚肉塊;在冰箱斷電的時候搶救樣本,把解凍的血水一遍遍擦去;忍受狀態糟糕的樣本,一視同仁的全部做成標本……
我們的工作未必簡單,但絕對勞心勞力,但越了解博物館工作,知道越多標本背後的故事,反而會選擇忽略那些辛苦,為了延續標本的意義而努力。歡迎想接觸博物館的同學加入,實際參與標本製作及維護,如果你的興趣不止於此,也有解說導覽、展示和教育活動設計等,跨領域的知識技能供你選擇。
如果對於以上工作有興趣,想要加入我們,請洽b10b01018@ntu.edu.tw,我可以帶你濕標室以及介紹更詳細的工作內容!
張貼留言